各学院,有关单位: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和激励广大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的专门人才与拔尖人才,迎接全省第六届和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经研究决定,举办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竞赛宗旨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参赛对象
我校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申报参赛。
三、竞赛组织
学校成立由校党委副书记李琳琦任组长,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研究生学院、校团委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具体指导竞赛活动。领导组办公室设在校团委,同时将邀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竞赛作品进行评选审定。
四、参赛方式
申报参赛的作品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具体比赛形式为:
(一)提交论文或作品实物,填写《申报书》;
(二)以PPT形式阐述论文或作品;
(三)评委咨询,选手现场答辩。
五、参赛作品
(一)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科生):包括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
(二)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范围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6个学科内。
(三)科技发明制作。分为: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四)其它说明
1.各学院专业负责人、专家教授应指导学生选题,使参赛作品更好地结合社会实际;也可以结合暑期社会实践、地方需求和社会热点进行作品撰写。
2.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3.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4.参赛作品必须报送文字版和电子版两种格式,科技发明制作类须交实物(模型)及作品说明。
5.本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增设“累进创新奖”及“交叉创新奖”,具体通知见附件2,请各单位积极组织申报。
六、时间步骤
(一)参赛准备(11月28日-2月28日)
各学院要在全院范围内进行广泛宣传,组织各专业负责人、专家教授等相关人员围绕选题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动员、指导有实力或有潜力的同学认真选题,积极参赛,各参赛选手应充分利用寒假及时制作(撰写)或完善作品,做好参赛准备。
(二)学院预赛(3月1日-3月20日)
各学院举行院内选拔赛,组织有关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并将指导完善后的作品及《申报书》(附件1)于3月20日(周五)下午5点之前报校团委(纸质、电子版各一份)。每个学院推荐3件以上作品参赛(其中本科生人数1000人以下的学院推荐2件以上作品),研究生学院报10件以上作品参赛,并提交按作品质量高低排序的参赛作品清单。联系人:赭山校区,张海兵,3883532;花津校区,张薇薇,5910203;邮箱zww0401@163.com。
(三)学校决赛(3月20日-4月11日)
学校竞赛办公室邀请有关专家对各学院上报的作品进行复审,遴选其中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作品参加学校决赛。参加学校决赛作品的名单于3月27日(周五)之前通过校团委网站及时通知各学院和参赛者,入围决赛选手要在4月6日(周一)下午5点将汇报PPT课件报送花津校区团委,并现场抽签确定汇报顺序。
决赛中,选手以PPT形式汇报作品,现场展示作品或论文,接受专家咨询答辩,选手现场解答。学校评审委员会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应用性为基本评判标准进行评审。
(四)作品完善(4月中下旬)学校组委会办公室组织相关学院领导、专家对决赛获奖作品进行指导完善,推荐参加全省竞赛的作品。
七、奖项设置
竞赛设特、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并对获奖作品颁发证书。其中优秀的作品推荐参加第六届“挑战杯”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校对在省及国家竞赛中获奖的作品给予奖励。
学校对组织指导工作得力及选送作品数量多、质量高的学院予以表彰;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院“挑战杯”(1个),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六的学院“优胜杯”(5个)。
参赛作品的特、一、二、三等奖,及“挑战杯”和“优胜杯”单位均本着宁缺毋滥的原则评选产生。
八、活动认证
各单位要按规定组织素质拓展学分认证,认证纳入B模块即专业技能与职业导航。具体分值见附表。
级别
|
参与
|
三等奖
|
二等奖
|
一等奖
|
特等奖
|
班级
|
0.3
|
0.5
|
院级
|
0.5
|
0.6
|
1.0
|
1.5
|
—
|
校级
|
1.0
|
1.1
|
1.4
|
1.7
|
2.0
|
省级
|
2.0
|
2.1
|
2.4
|
2.7
|
3.0
|
国家级
|
3.0
|
3.1
|
3.4
|
3.7
|
4.0
|
九、几点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挑战杯”竞赛是由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是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要求开展的一项重要活动。“挑战杯”竞赛的结果,已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
(二)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各学院广泛开展宣传动员,激发同学的创造精神和参与热情,精心组织作品撰写(制作)和选拔工作。特别是要为参赛学生做好服务,多方面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在专业指导教师、仪器设备、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要调动专业负责人、各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竞赛的指导,重点从选题等源头性环节重点提高参赛作品的质量和层次,使“挑战杯”成为创新性人才培育的有效载体(往届全国比赛获奖作品题目一览详见附件3)。
(三)注重结合,健全机制。各学院要注重将“挑战杯”竞赛与教师的科研课题,与学生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起来。相关单位、各学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政策,吸引广大本科生、研究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动员更多的专业老师参与竞赛指导工作,形成浓厚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氛围,为建设高水平校园文化做出应有贡献。
附件:1.第六届“挑战杯”作品申报书
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3.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部分获奖作品名单
校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作品竞赛领导组(代)
2014年12月9日
附件1:第六届“挑战杯”作品申报书.doc
附件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doc
附件3: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部分获奖作品名单.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