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和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实施学校“三大行动计划”,加大“大思政课”建设力度,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深化我校“行走的思政课”实践育人品牌内涵,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学校决定开展2025年“行走的思政课”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现将实践课程团队组建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与人员
全日制在校学生(含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2023级本科生全员参与,且均需参加团队实践活动;鼓励其他年级学生开展个人或团队实践活动。
二、重点选题
1.红色研学课。聚焦红色文化资源,围绕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互动,组织学生前往各地革命遗址、红色教育基地参访学习,寻访英雄事迹、传承革命精神、感悟红色文化。
2.理论宣讲课。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设计开展有内涵、接地气、聚人气的理论宣传教育活动,开展面对面、小范围、互动式宣讲,讲透创新理论、讲好发展成就、讲清形势任务、讲明发展前景。
3.社会观察课。聚焦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选取小切口深挖精耕,结合实践内容就近就便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
4.文化传承课。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开展和参与非遗展演、文物保护、艺术创作、展馆研学等实践活动,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5.志愿服务课。组织“蒲公英环保学校”“环境与健康协会”等品牌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组织大学生开展爱心支教。
6.乡村振兴课。结合中央及安徽省乡村振兴专项活动,持续开展“百村千人进万家”实践项目,重点对接与学校开展战略合作的芜湖市、宣城市,学校定点帮扶地宿松县、芜湖市繁昌区,依托专业开展生态规划、乡风文明、电商创业、污染防治、科技支农、文化下乡、岗位兼职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振兴。
7.民族团结课。组织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其他地区学生到民族地区开展“大国边疆 青春聚力”主题实践,组织民族地区学生到其他地区开展实践活动,通过生产劳动、政策宣讲、走访调研、结对交流等,当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8.环境保护课。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凭借专业知识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到农村基层、县域城镇和城市社区,围绕环境污染、资源保护、物种多样性调查、自然灾害预防等,开展科普知识宣讲、调查研究。
9.创新创业课。推进“挑战杯”系列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学科竞赛备赛工作,通过实践调研、暑期集训等形式,优化项目内容,实践模拟演练,提升作品水平。积极参加“挑战杯”等专业赛事,促进实践成果转化。
10.职场体验课。开展企业创新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调研,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及专业实习实训。通过座谈访谈、企业走访、模拟招聘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三、团队要求
1育人目标鲜明。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实践课程育人目标,注重体现时代特点、学校特色、专业实际和当地需求,明确预期目标、育人主体、主要内容和开展环节。按照课程要求设计课程团队实践方案,系统设计“走-看-讲-思-做”的实践内容,突出体验性课程形式、主题性课程内容、发展性课程成果。
2成员结构合理。团队须公开招募成员,一般应以生源地相对集中的形式,跨学院、跨年级、跨专业、跨学历组队实践。团队组织机构设置合理,分工明确,队员组成结构科学(综合考虑性别、专业、学历、生源地等因素),常规实践团队人数一般控制在20人以内。
3实践保障到位。要有明确的经费来源和社会资源渠道,采取实践地扶持、社会化运作、科研项目资助、学生自助等方式募集活动资金,保障师生实践安全和基本生活。学校将为各学院提供一定启动经费,并在立项的校级重点团队中按照不同课程类别遴选部分团队予以专项经费支持。各学院要为全体实践学生购买保险、做好有关培训。
4方案切实可行。结合实际制定工作方案,包括安全预案,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学院需为每支团队配备至少1名指导教师。其中申请立项的校级重点团队需配备1-2名专业教师、1名辅导员(或党群学团干部等我校思政工作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并全程跟队指导团队可依据生源地就近就便的原则,分为若干小组独立开展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集中整合,进行总结。活动日程安排紧凑,原则上集中在7月上中旬开展,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校级重点团队一般不少于10天)。
四、团队组建时间
1.项目申报。5月30日(周五)前,各班级团支部、社团将本单位的生环学院2025年拟立项社会实践团队信息一览表(附件1)、生环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课程团队项目申报书(附件2)汇总上交学院团委。
2.学院立项。6月3(周三)日前,学院团委将召开立项审核。组织通过立项审核的团队在istar信息系统统一发布“社会实践”活动。名称统一使用“生环学院赴XX(地点)XX(主题)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学院审核批准的团队即可通知队员完成网上报名,同时网上招募队员。
4.学院组织答辩。6月11日(周三)前,学院组织通过网络审核的社会实践团队进行答辩,由申报团队负责人围绕所属团队基本概况、实践准备、活动组织、经费预算等方面内容以PPT形式进行为时4分钟的汇报和2分钟的答辩。学院根据团队负责人答辩情况确定立项团队,并遴选推荐上报本科生校级重点团队。(答辩操作流程参见学校通知附件)
以上所有附件均发送至邮箱:1931848579@qq.com
联系人:李中悦(18255992863)
研究生团队组建工作参照以上步骤和要求,实行线下组建,其中团队中研究生人数占比不低于50%。
生态与环境学院
2025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