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媛婕,女,中共党员,生态与环境学院2020级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校龙舟队成员,2024年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
担任班级学习委员,环境工程本科生党支部委员,曾任大学生发明创新协会学术部副部长、班级素质拓展委员。连续三年综合测评成绩专业第一,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已发表SCI论文一篇,待投稿一篇,获得校级以上荣誉奖项近20项,现已推免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走出舒适圈,努力发光发热,把能做好的每一件事做到极致
四年前,腼腆害羞的她走进师大的校园,下定决心,要和过去十八年默默无闻的自己告别。人生只有一次,她想自由舒展,自在生长。
数次排名专业第一的智育成绩,连续四年的校一等奖学金,背后承载了她不舍昼夜的努力。她钻研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旁听其他班级的专业课,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知识,几门核心专业课记满了七百多页的笔记。“只有学到150%才能真正学会知识,即使付出千倍万倍努力只换来一倍回报,我也会去做的。”她对自己说。
担任学习委员之初,了解自己的能力和经验有限,她便尽全力用最大诚意来弥补,不辞辛苦,力所能及的活都尽可能揽下。为方便及时与任课老师响应沟通,将自习地点从图书馆转移到实验楼,及时回复与转告每一条通知,字斟句酌,努力寻找最合适的模式与大家沟通协调。渐渐地,被大家信任与需要,是对她辛苦付出最好的认可和肯定。
大胆走出舒适圈,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小害怕跳舞的她在健美操课上被选做领舞;第一次学习乐器的她正式完成了数次现场表演;不擅长计算机的她在Python考试中考了专业第一;担忧内向害羞不适合当班委的她获得了两次“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曾经畏畏缩缩不敢上台发言的她,屡屡在重要项目,汇报中被推选为汇报人……
慢慢地,被发现,被赏识,一次次揭下身上的旧标签,她看见了更广阔的世界。
热爱是最好的助推剂,每一种身份都是全新有趣的体验
自幼喜欢自然科学的她,在生态与环境学院找到了许多乐趣。跟随同样热爱自然的辅导员屈亚舒老师识认校园植物,学习标本制作;与伙伴一同编写《安徽师范大学夏季植物志》,制作植物标本文创作为新生赠礼;在社会实践中担任调研组组长,兼任芜湖市自然教育中心的科普老师……奔走在绿色之间,她怡然自得。
她主动参与物电学院主办的“双创训练营”,与营员们一起头脑风暴,完成自己的小专利,并以此为契机加入了大学生发明创新协会的大家庭,担任学术部副部长;作为校龙舟队女队员,她刻苦训练,挑战自我,在小舟上欣赏别样的师大风景;在国学公益班中做志愿者,陪伴小朋友们一起诵读经典名篇,领悟跨越千年的人生道理……每一种不同的身份体验,都美好且难忘,也慢慢让她成长。
灯火阑珊处,科研梦想与夜空相接
从大一开始,除了工作与学习时间,她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在课题组实验中。科研探索里,她常常专注进入心流,不知不觉实验做到宿舍门禁已是家常便饭。即使辛苦,但沉浸其中自有乐趣,她确信这是自己喜欢的事业。
她珍惜自己负责和参与的每一个科研竞赛项目,感恩每一次与同伴磨合共进,锻炼经历是比最终结果更让她幸福的礼物。她有幸跟随优秀的研究生师姐学习电分析化学的知识,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并继续延续电化学研究,作为主持人带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科研成果渐渐成型,她作为负责人带队参加安徽省大学生生态环保大赛,排名全省第一,获得特等奖;又分别作为第二和第三负责人在“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和“互联网+”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两场省赛中,斩获铜奖和银奖的佳绩;在院十佳大学生评选中,获得“学院之星—科技创新能手”荣誉称号。在科研竞赛训练中,她不仅收获更加脚踏实地的专业知识,更锻炼了随机应变的能力,更收获彼此信任,志同道合的朋友。
“你对我的好与教导我全都记得,假使将来我有了一点点成就,那么这些荣誉都将归功于你。”
感激她的恩师陶海升老师,以及耐心指导帮助她的师兄师姐,才让她实现自我价值,完成理想心愿,有了门道。她始终记得这些恩情,更想要将这样的传统代代传承。
推免结束后,她捡起了久违的实验课题。作为曾经的课题组本科生组长,课题组的需要始终排在她心中的第一位。她将跟随学习的师弟师妹视作亲弟弟妹妹,随后的几个月,她同时带领多个项目,手把手细心教学,耐心陪伴,把自己四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倾囊相授。希望大家了解到科研的有趣,珍惜来之不易的科研机会。
实验进展有了新起色,她尝试开展独立英文写作,大年三十晚上,陶老师仍在线上为她细心修改初稿。回首曾经站在岔路口的自己,陶老师指引着迷茫无策的她,给予足够的鼓励与信任;尘埃落定后又尽他所能,提供最好的科研环境与支持。回想起这些,她常常感动,勉励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攻坚克难,不负恩情。
跟随心走,恣意体验,大学四年,已然无悔。